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标题: "点到为止"的父母,孩子最喜欢 [打印本页]

作者: 胡老师    时间: 2019-6-1 11:19
标题: "点到为止"的父母,孩子最喜欢

1

假如你去游乐场坐10分钟。
不要玩手机,好好听听四周的声音,看看四周的人群。
你会发现让人不舒服的不是游乐场嘈杂的玩闹,而是大人们喋喋不休的念叨。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要骑电动的摇摆小木马。
妈妈帮他坐上去之后,就开始教育了。
“扶正,腰挺直!”
“我说了,不要驼背,坐直!”
可孩子就喜欢抱着马脖子,用脸贴着那毛茸茸的鬃毛。
“不要抱着,不要用脸贴着啊!”
孩子不情愿地看了妈妈一眼。
“好好骑,只有两分钟就没有了。”
可是孩子能好好骑吗?
还没过一会妈妈又挥舞着手机喊:“看我,笑一个!”
想着给孩子拍照,一张又一张。
孩子不想拍照,撇着嘴。
“不高兴啦!我不是让你骑马了吗?还这样咱马上走!”
意思是满足了你,你就要配合,否则走人。
结果孩子只能不情愿地挤出一点点微笑。
玩的时候尚且如此,学习上的控制和说教经常会更严重。
置于这种情境下的孩子,要么变成大人的拉线木偶。
要么就藏着不满和愤懑的情绪,容易崩溃,或者反抗父母。
为什么就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好好做主,自己玩一场呢?
该注意的安全事项跟孩子讲明,然后默默守护就挺好。
父母的喋喋不休,是孩子一生的噩梦。
而懂得“点到为止”的父母,孩子最喜欢。
2

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请点到为止。
因为孩子犯错时,本身就会惶恐不安。
你那些絮絮叨叨的指责,就像一记又一记的重拳,捶打孩子。
语言的暴力作用,不亚于拳头产生的伤害。
当然,孩子犯了错,你选择忽视,这也不是爱。
比如孩子第一次偷拿家里的钱。
你就得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是自己管的太严,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些钱的用途是什么?
亦或是他喜欢这样刺激的事?
弄清楚了原因,在跟孩子好好谈下。
让他明白这样的行为是不适当的,需要钱跟父母讲就好。
而有些小错,就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一些自然后果。
比如他喜欢吃大量的冰淇淋或者糖果。
肚子不舒服时,就让孩子明白这是什么缘故造成的。
让他自己明白一些不当的行为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这样孩子才会学会保护自己。
而且,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
有时,他不是故意弄乱你的房间。
他只是在找他的一个玩具。
别急着发脾气。
让他帮忙一起整理好房间就好。
世上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坏孩子。
所以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有许多的父母,甚至是老师,都喜欢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特别是负面的标签,因为如果你说孩子淘气,不听话,他就真的会“淘气, 不听话”。
给孩子正面,向上的评语,会让孩子按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你拿人家的优点比自己的缺点,不一定就能让你改变缺点,有时候你反而觉得自己就是要这样,特别是对于叛逆的孩子们来说,你的负面暗示有时候把它们推得更远。


3

当孩子问10万个为什么的时候,要学会点到为止。
这一点很多父母会有疑问,不是说孩子有问题,就要尽可能地给他解答吗?
为什么还要点到为止呢?
因为有很多的父母,恨不得一下子就让孩子长大。
所以抓住每一次机会,想着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
而忽视了孩子真正想知道什么。
其实孩子有时候问一个问题,仅仅只是需要这个问题的答案。
除非他连续不断地问,那就可以接下去。
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强迫孩子接受我们觉得他们应该知道的东西。
比如有时孩子才问一句:“妈妈,我看到月亮啦!真亮啊!”
妈妈就开始问孩子:“你知道月亮的英文单词怎么说吗?”
“你还记得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你知道哪一天的月亮最圆吗?”
孩子也许根本就没有想知道这么多。
那就省点心,跟孩子继续看这个亮亮的月亮就好。
在电影《追风筝的人》里,有一句台词非常打动人:
“孩子又不是画图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他不像你,我的朋友。永远也不会像你。不过看着吧,他以后会变得很出色。“
这是懂得孩子的人才会说的话。
孩子的世界,他们小脑瓜想到的东西。
总是会让我们感到惊奇。
所以,不要想着教他太多东西,而需要倾听他的话,跟着他一起走。
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4

假如你希望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要懂得点到为止。
不要什么都替他安排好。
我们要做的,只是给孩子准备资料,教他方法。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句话“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把我吃掉”。
值得我们深思,喜欢替代孩子的父母太多了。
还记得那次带小小鱼春游。
幼儿园准备了一个自己做小板凳的项目。
每个家庭领取一个工具包,有一个铁锤,小木头和木板,还有钉子。
然后教练把制作的方法现场演示了一遍。
在做的时候。
只听到现场一片咚咚咚咚的敲击声。
刚开始,小家伙很高兴,终于能用真正的铁锤来锤钉子了。
可一上手就发现,要锤到钉子需要准心,把钉子锤进木板又需要巧力。

小小鱼汗都冒出来了,还是没有做好。
我看到不少的小组是爸爸妈妈在做,而孩子们却在一旁看着。
其实对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妈妈来说,做起来也很吃力。
可她们还是在努力帮孩子做。
我整个过程也帮他确定了一些细节。
因为用的工地那种模板,硬度很强,所以我帮他敲打一会钉子,然后他自己继续敲打。
最后还是我们一起合作完成了这个任务,做好了小板凳。
“爸爸,我发现原来钉钉子也很难,但我现在能用好锤子了。”
然后回家把这把我们一起亲手做的凳子送给了妈妈。
如果都是我替代的话,那他遇到困难就会习惯性地找爸爸,而不是去思考观察找方法。
那是很可怕的。
虽然能在一时间取悦孩子,同时亲子关系看上去很紧密。
事实上是孩子已经把自己绑在了父母身上,而父母也乐意把孩子捆住。
孩子能听话,自己也做得到,而且能省去很多时间。
要知道等孩子自己慢慢地完成一件作品,真的需要不少的时间。
父母得从孩子做的时候开始,就关注整个任务(不是帮他做)。
整个过程孩子会寻求帮助(有些步骤它暂时做不到),所以整个过程都要竖着耳朵等待。
做好了还要当好观众,欣赏孩子的成果,给他评价,鼓励鼓励孩子,他们会增加信心。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能做好呢,哪里像你啊!”
不如换一个方式:
“别灰心,再试一次,加油,我相信你。”
有的父母直接就帮孩子做好。
所有的步骤都省去了。
直接得到理想的结果。
可孩子全程是观众,甚至连观众都不是。
他的注意力甚至都没有放在这。
如果任务太难了,他们更会选择放弃,直接抛给父母去做。
选择父母的庇护而很难真正独立起来。
5

做父母,一辈子都在找一个适当的度,给孩子一份刚刚好的养育。
两岁前,孩子紧紧依偎我们,如同一人。
而三岁后,他们会尝试“逃开”,所以他们会不听话,会大声说“不”,跟你对着干。
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越来越独立。
而到了六岁,即将上小学,那样的改变简直是天翻地覆一般。
那小小的脑瓜藏着越来越多父母看不懂的秘密。
孩子一直在长大,而我们也跟着孩子成长。
一年又一年,做父母。
最后会发现。
其实最难把握的就是爱的尺度。
愿你能成为一个懂得“点到为止”的父母。
关于作者

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公众号:养育男孩(ID:breedboy) (一个最有爱的公众号,面向家长群体,每天原创分享亲子养育常识、亲子阅读推广、家庭关系建造知识,新书《刚刚好的养育,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欢迎光临 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http://ivytr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