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标题:
育儿随笔(四)餐桌上的教养
[打印本页]
作者:
yanlizhao1
时间:
2018-2-1 14:06
标题:
育儿随笔(四)餐桌上的教养
我从小被教育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站相坐相不难理解,就是要求一个人无论站着还是坐着的时候,都能控制自己的姿势。不驼背,不三道弯儿,不叉着腿,也不翘二郎腿,腰背挺直,端庄稳重。不过这吃相可就比较复杂了,它涵盖了所有餐桌上的教养
中国人吃饭的规矩很多,首当其冲第一条就是不能吧唧嘴。说得文雅一点儿就是吃饭不能出声音。其他的比如两手都要放在桌子上,一手拿筷,一手扶碗;夹菜的时候要就近,不能胳膊伸的太长,更不能站起来;同样的菜不能连续夹三次;吃饭的时候要身体往前微倾,就着桌子,不能靠在椅背上仰着吃;夹着菜往嘴里送的时候,不能伸出舌头接着;一家人吃饭,老人不入座,孩子不能先坐下,更不能自己先吃;孩子吃完饭也不能说走就走,要等长辈同意了才能离开,离开时还得把自己的碗拿到厨房去,把椅子推回去。诸如此类的基本常识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被灌输到脑子里去的,但对于吃饭不出声音这件事我印象很深刻。我记得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天天吃饭被妈妈叨唠:“闭着嘴嚼,不要出声音。”那时的我常常感到特别气愤,因为我根本听不到自己出了什么声音,为什么老说我出声音,到底是什么声音?在不知不觉中妈妈的叨唠少了,后来干脆就没有了。我想一定是我的吃相合格了,不再吧唧嘴所以过关了。但我一直也没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声音,一直到来美国上学时遇到了那个同屋。
说是我的同屋也不十分准确,其实是先生的同屋。我毕业后找到工作搬到西海岸,先生又在我上学的那个城市留守了半年,那期间他找了个Roomate。这小伙子人很安静,刚到美国天天泡在实验室里,非常勤奋。跟先生见面的时间不多,跟我就更只有一面之缘了,可就是那一面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放假回去看先生,因为跟那小伙子不熟所以各吃各的。我和先生吃完晚饭去客厅看电视了,但很快我就听到一种很奇怪的声音。声音很大,听起来好像是脚丫子踩在雨水里,让人浑身不由自主的跟着痉挛。我用询问的眼光看看先生,他说:“哦,他吃饭呢。我天天在这里享受这吧唧嘴的声音。” “妈呀,这就是妈妈不让我出的声音吧!”
转眼十几个春秋寒暑过去了,我的两个儿子也老大不小的了。说实话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少了中国礼仪文化的大环境,少了老辈人天天在耳边的“叨唠”提醒,大家多多少少都已经忘了这餐桌上的教养。每天忙着督促孩子的学习,运动,课外活动,但对于孩子们的吃相却好像没有那么上心。其实西方人也一样非常重视table manners,我在美国找的第一份工作,上班头一个月没干别的就是培训。其中有几乎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训练餐桌上的礼仪。公司之所以这么重视这个课程,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没有吃相的员工无法代表公司的形象。我的两个儿子倒是从小都被要求吃饭的时候不许玩,不许看电视,吃完最后一口才可以离开桌子,但除此之外好像就属于自由开放式的了。直到我在自家的餐桌上又听见了那折磨人的声音,才突然发现这二位的吃相可真是不敢恭维。
一旦开始注意观察,就发现问题还真不少。两个孩子不仅吃饭出声音,而且对食物挑挑拣拣,爱吃的不管不顾,紧着往自己盘子里夹;不爱吃的一口也不动。吃东西一边吃一边掉,不仅桌上地上到处是渣子,衣服前襟也常常不能幸免;坐在椅子上也不安稳,两条腿不是一边晃着敲桌子腿儿,就是盘在椅子上。至于要等长辈先入座,自己再坐下以及大人不动筷子,饿死也不能先吃的这种概念就更没有了。两个儿子的吃相让我目瞪口呆,我必须得检讨我这个妈是怎么当的。要不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真是有了孩子,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才知道当年那个“叨唠”的妈是多么不容易。我也不得不步我老妈的后尘,天天吃饭的时候提醒他们:“闭着嘴嚼,不要出声音。” 历史的画面真是惊人的相似,每当我这么叨唠时,两个孩子都是瞪着眼睛回答我:“什么声音?我没出声音啊!” “唉!”伴随着心中的一声长叹,我知道任重而道远啊!现在我彻底明白了,所有那些餐桌上的教养,都是我老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我耳边“叨唠”的结果。看来对付我的两个儿子,我也没有什么更有效,更快捷,更不招人烦的办法,只能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呢喃下去了。
餐桌上的教养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它重要它就会帮助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吃相的人;如果你认为这种生活小节完全不影响孩子的成长,那我也不得得同意,因为我们身边不乏吃相豪迈的成功人士。无论如何选择,我们的孩子都将会带着我们传授给他们的吃相去学习,交友,工作,生活,直至走完这一生
欢迎光临 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https://ivytr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