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法则七篇

[复制链接]

346

主题

401

帖子

426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0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庭教育法则七篇
作者:胡琳、汪小武
第一篇:总纲
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于个性教育,家庭则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横贯中西文化之精华,纵取古今文化之精萃,融子女之天赋,因地制宜,尽情发挥。 在这一理念下,我们归纳出此法则介绍我们如何地把这一教育理念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一些具体措施。希望能为家长、学子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更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注入一种新的思维。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要以家庭建设为起点。父母和子女关系融洽,上下同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父母与子女沟通不良,互不信任,则事倍功半。 学习上要重效率,讲方法。要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为主,辅以刻苦精神的熏陶和磨练。施教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打疲劳仗。 培养子女,要尊重孩子天性,因势利导。识才、量才和用才三者并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子女才赋和潜力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施教时,行为规范宜严,籍以增强孩子的纪律观念,锻炼孩子意志力和刻苦精神;思维方式则要灵活,以激励孩子的原创思想和开启孩子的主观能动力。
精英的培养,又要高出一层,要以建设孩子的心灵为本,教孩子方方面面的技能为辅,两者缺一不可。有大志而无学识的人,只会夸夸其谈;有学识而无大志的人,只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玩弄雕虫小技。
教育,要做到心正术明。要入俗而不随俗;要敢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挑战自我,不要裹足不前;要有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不要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这样的家教法则,上不埋没天才,下可助上才晋为上上才,中才成为上才,下才变成中才。

第二篇: 家庭建设
用团队精神来建设家庭虽然不是家庭建设的全部,但却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谈到团队精神,很多人往往把它看成洋人的专利。其实不是这样,一旦我们把西方的团队精神与中国文化中重视的家庭观念相结合,它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空洞的口号。而是人人可行,行之有效的一把家庭教育利器。

学习团队精神,要从家庭做起。在孩子小时,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做项目。有困难了,大家一起讨论;问题解决了,一起击掌高呼“Team Work ”(团队)。明明一些问题,父母可以自己解决,也不应一手包办,要鼓励孩子参与,孕育孩子的团队意识。久而久之,家庭就成了孩子心目中的一支团队。孩子成了团队的一员,便要遵守团队纪律,坚守团队原则,而不是做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团队精神和家庭观念的揉合,使得孩子们在追逐自己成功时,也关心他人。家庭团队观念在两姐妹的成长过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像姐姐为了保证妹妹安全上垒就放弃了自己再次进军全国化学决赛机会;妹妹为与姐姐同进退,放弃当校刊主编。

融洽的家庭团队的建立,使得每个成员有需要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起坐下来讨论、探索。父母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得以用来填平孩子成长路上的坑坑洼洼,孩子的意见可以提醒父母两代人的不同思维。这样上下同心,凝聚每一个人的智慧和特长于一人身上,去出击、去竞争。想想看,一个人凝聚几个人的力量去奋斗,成功的机率是一人单打独斗的几倍? 家庭团队的建立不仅促进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关系,也为孩子的社会活动提供行动指南和参考。

很多的家长对他们十几岁孩子表现出一种无奈。尽管他们有知识有能力在孩子需要时帮孩子一把。可是孩子总是以个人隐私为由拒他们于千里之外,我行我素。轻者,搬奇弄怪,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重者犯罪卖身,杀母弑父令人唏嘘;父子反目,母女结怨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是回头想想,如果这些父母能早早地地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家庭团队观念的种子,使得孩子在进入青春叛逆之前就体认到团队的作用和家庭的价值,又会是怎样呢?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团队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它不抽象。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像一匹无形的千里马,就看我们是不是那识马的伯乐。
第三篇:识才、量才与用才
家庭教育的最高宗旨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孩子的特长和潜力,要因才施教。

因才施教的第一步是如何识才。坦率而言,它需要父母的大量付出和努力。“培养孩子从零岁做起”是不错的,但是要父母从孩子的零岁做起,认真地观察和仔细地研究孩子。孩子认识世界,父母认识孩子。从孩子在一件件小事上自然流露出的天赋和个性中,了解到孩子的特征和习性;在孩子与同龄孩子的互动和群体中担当的角色,投影出孩子以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在生活中,了解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是思维型还是奔放型,性格是独立还是比较依赖。这些不同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以后父母如何因势利导,尽情地发挥。

在孩子的启蒙阶段,鼓励孩子对各种事物多加做尝试,但不要施加压力。目的不是要孩子在哪一方面迅速地突出出来,而是进一步捉摸孩子在不同方面的兴趣和特长。 因才施教最关键的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孩子的才干、特点、潜能和弱处。只有做到这一点,以后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父母要做孩子的伯乐,孩子才会成为父母的千里马。

因才施教的第二步是如何量才。量才时要多做横向比较,要用大尺度,从全国、全省、全县或全校的角度去衡量孩子。了解孩子在各个宏观尺度下,在正态(群体)分布中所处的位置,并研究这部分孩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成败的实例做为参照。量才时切忌主观、孤立地看问题,不要只看自己孩子的进步,忽视其他孩子也在成长。

用才时,定大计和施小策,两者并进。在施小策时,可以利用孩子某个小特长,在小事情上把它利用和发挥一下。比如,我们利用二儿女儿能做伏卧撑的特长,先练一阵,然后在体育课上击败大男生。这样的小计巧一可以不费代价地帮孩子建立信心、树立形像,二可以拉近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 在定大计时,第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长远切实可行的目标;第二不要人云易云地随大流。要坚持有利长远目标的就做,反之再好也不要心动。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双重性,往往从别人那里看到的或听到的只是一面之词,如不认真分析、发覆推敲,盲目而趋,可能不得其长反获其短,偏离了自己的方向。

长远目标的实现,可以一步一步的去落实,在每一步要看清得与失对长远目标的影响。具体的可以先立今年的目标,根据今年的目标的实施结果再拟下一年目标。选定目标时尽可能具体量化,定目标的最高境地是找出对长远目标既有必要,而且孩子经过努力后也可以达到的目标。一旦目标定了,要做好针对性地准备,争取全胜。成功了,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要再加点小要求,直到踢到铁板为止,那样会挫折孩子的积极性和发展势头。如果失败了,不要指责孩子,但一定要找出原因,同时来个纵向比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以励再战。胜负不在一时,世上没有绝对的事,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正确地剖析一事物的利和弊,并且灵活地利用和发挥它们。
第五篇:个人与社会
西方教育的另一个精华部分是强调孩子的社会参与和奉献精神。其实这也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义息息相通的。

我们的实践证明,社会实践和奉献精神利人利己。我们的做法是从简单的开始,先让两姐妹提供免费家教,随后做些义工,再创建义工小组,最后发展到二女儿直接参与欧巴马的总统竞选。这一路走来,两姐妹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从她们在各阶段写的一些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社会的参与使得她们的思想认知得到一次次的升华。

两姐妹从7年级开始就为同学提供免费家教,每周花7-8个小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家教,她们更成熟了。为什么?因为以前我们向她们说的道理,现在她们得向她们的学生再叙一遍。为了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她们得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说,这本身就增强了她们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阐明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的角色改变,她们对我们以前说的道理领会得更深,同时也明白我们平时婆婆妈妈的苦衷。这些感觉只有身入其境,才能得其精髓。很多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自己有了孩子后感觉一下子成熟了,正是这个道理。两姐妹的家教活动,还引领了她们学校一股做家教的时潮。同学们纷纷加入她们的行列,一时做家教变成了一种时尚。直到现在,校长和老师们谈起她们开创的这股独特的新时尚还是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姐妹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并组织同学一起做义工。这使得她们更多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体认到自己的贡献、作用和对社会的价值。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更认识和锻炼了自己。

坦率地说,时间对大多数的孩子而言,不是学习上的主要问题。而孩子思想的成熟与否,学习主动与否,对孩子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孩子思想的成熟,世界观的形成可以通过多方面达到。接触社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承担一些义务和责任可以让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这确实是件利人利己的事。

第六篇:创造力与学习主动性
很多的父母都有道思想上的暗障,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领导力与学习成绩对立了起来。我们要为大家打破这道思想暗障。 比如,俩姐妹创建俱乐部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俱乐部的成功带给她们的自信和学习主动性是无法用时间衡量的。主动地学习一小时比起被动地学习两小时,谁强?当然是前者强,强多了。 更进一步,如果姐妹俩没有建俱乐部的经验,姐姐也就不可能再建校队,也就不可能在化学上杀进全国决赛。这种自我挑战激起的火花和动力是课堂上和题海中无法得到的。
再举个例子,有位中国的朋友,孩子在上小学,我们建议他,在周末,让孩子约几个同学,成立个游戏小组,玩一些有益的游戏,这个周末到我家玩,下个周末去他家玩,并且想想花招,组织组织,玩点小名堂。下一步,我们再建议他让孩子们来个作业比赛,谁做得好,下个周末就由谁决定玩什么游戏并去他家玩。这么一来,孩子玩得既高兴又有意义,学习既主动又积极,孩子和父母之间更亲密。这人人可行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回国,皇家举行国宴庆祝,哥伦布当然是风光无限,可有些王公贵族不服,出语不逊,想为难他。于是哥伦布出了一个谜,问如何把一个鸡蛋立在桌上,各位王公贵族,面面相觑,无人可解。于是他拿过鸡蛋,轻轻地一敲,啪的一下,蛋破了,也立了起来。他感慨道:事情就这么简单,问题是你能不能突破思想上的旧观念去做。

第七篇:刻苦精神与学习效率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如要成功,孩子的意志力和刻苦精神都不能少。成功是努力和灵感结合体。家庭教育的目标是既要孩子付出努力,也不抹煞孩子的灵感。 在策略上,鼓励、诱导和督促三者并进。
父母要以最大可能地去激发孩子的自身求知的欲望,吊起他们的好胜的胃口。在具体的闯关和突破时,则要钉是钉铆是铆,严格要求,该退货即退货,该翻工就翻工。因为正视现实,刻苦努力无论如何都是学习和工作成功的必备条件。 在方法上,要强调效率不打消耗战,从小就给孩子们灌输大干苦干加巧干的思维方式。平时不要给孩子额外功课,作业完成了,质量能过关,剩下的时间由孩子自己掌握。如果父母见缝插针,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再加点私货。这样,在客观上就迫使孩子在学习时拖拖拉拉避免额外的没完没了的任务,从而养成不讲效率的坏习惯。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学习方法,有三大招数:扩张归纳法,密集突击法和巧记法。扩张归纳法帮孩子们打下长期和全面的基础;密集突击法用作短时突击,强攻各项竞赛和标准考试;巧记法应付一些需要背功的考试,此法在美国用的不多,但在国内高考,则可大派用场。这套方法保证了两姐妹可以在竞赛中取胜,在学习上突出,在其它的活动中精力充沛,处处有建树。
中美两国在教育上有很多的不同,可是有那么一点却又是那么不分彼此。那就是在高中的冲刺阶段,孩子们猛打消耗仗,晚上大战到两三点,第二天上课迷迷煳煳,没有效率,晚上再熬夜恶补。日复一日,效率不断下降,消耗节节上升,很多孩子就陷在这种怪圈里沉浮挣扎,更不要说什么课外活动,社区服务之类。父母也有个误区,感觉只要孩子坐下学习,心里就踏实一点。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很多时间,孩子们是人在心不在,把时间虚耗掉了。于是我们严格把关,要她们晚上十一点睡觉;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照样进行,用作学习的调节剂。孩子们也受到同学的影响,央求延长晚上学习时间,“他们都学习到两三点,我这样会被落下的。” 我们拒绝她们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只看效率,看结果。同样的效果,花的时间越少越好。”

“你们孩子哪来这么多的时间做这许多事情?她们还睡不睡觉?”同样的问题,我们被问了不计其数。看来这又是一道思想暗障。这道暗障不知坑了天下多少父母和学子!
微信ID:ivytrack
欢迎加入常春藤之路教育群 (扫码参加)
北美最大的教育微信群
[版权所有,如要转载, 不得更改或删去落款
本文原自常春藤之路(www.ivytrack.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4, 2024-12-4 05:05 , Processed in 0.03168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