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儿随笔( 二 )见面打招呼有那么重要吗?

[复制链接]

20

主题

21

帖子

131

积分

VIP贵宾

积分
1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0:5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子孙,我从小就被教育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亲戚朋友,或认识的叔叔阿姨,都要主动的打招呼。“叔叔好!” “阿姨好!” 这两个短语像口头禅一样贯穿了我整个青少年时代。长大了,不用再叫叔叔阿姨的时候,这种见面打招呼的习惯就被老北京的口头语儿代替了。“您好!吃了吗?”或者 “您好!遛弯儿呢?” 再或者“回家去啊?” 听着都是些没用的废话,但好像就是得有这一声招呼,才能安心的和熟人或不那么熟的人擦肩而过。至于这一声招呼到底有多重要,我小的时候还真没认真考虑过,但确实因为有礼貌而受到过不同的待遇。

     我小时候住在筒子楼里,一个门洞里住十几,二十家;出来进去的都是爸爸妈妈的同事,几乎每家都有孩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当然相互的爸爸妈妈也都认识。张叔叔,李阿姨,陈伯伯,杨姥姥。。。如果赶上上下学,或上下班的时候,我走出去或走进来一趟,那小嘴儿得不停的嘚吧才能跟每个人都打过招呼。我最好的朋友是我们家的紧邻,她比我小一岁,性格比我内向,喊叔叔阿姨对她来讲好像一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经常出现的场景是,我们俩一起走在楼道里,我仰着脸儿,一路招呼出去,她则低着头,一声不吭跟在我后面。时间长了,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人前背后的总会拿我们俩比较,渐渐的对我们两个人的态度也不太相同了。在我的印象里,那个年代我的同龄孩子都是叔叔阿姨叫得很响亮的,所以不爱搭理人的她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人小的时候头脑简单,对这些生活的细节并不理解,也不往心里去。等自己变成别人的阿姨了,才开始慢慢明白小孩子需要学会打招呼的重要性。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细节是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家庭聚会。七八家朋友,十几个孩子,大人吃大人的,孩子们玩儿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热热闹闹。但我心里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这十几个孩子从一进门开始,都是瞪着两眼就直奔楼上了,竟然没有一个人跟眼前的大人打招呼。期间他们楼上楼下,屋里屋外,穿梭于各个房间,也都是把诸位的爹妈当隐形人,好像没看见一样。从那以后,我又特别观察了很多不同的孩子,华人,韩国人,美国人,墨西哥人等等,我很悲哀的发现我们华人的孩子最没礼貌。倒反而是被我们定义为蛮夷之邦的其他国度的孩子显得更彬彬有礼。美国人的孩子什么Hi,Thank You! Please 那是张口就来,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被妈妈按着脑袋给课外班的老师鞠躬,连园丁老墨的孩子见面都会Hola长Hola短的跟你打招呼。但转身看看我自己的孩子,却好像完全没有这个概念。

     见面打招呼到底有多重要,这个问题的确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孩子生在美国,还有没有必要像我们小时候被要求的那样,跟身边的叔叔阿姨打招呼呢?经过认真的思考,我最终得出了一个非常肤浅的结论,之所以肤浅,是因为我真讲不出大道理;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做为一个有私心的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遇到愿意帮助他们的人。人家为什么愿意帮助他们?因为喜欢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有教养,有礼貌。再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做为一个成年人,当我面对两个孩子时,一个每次见面都会热情的跟我打招呼,另一个则把我当成空气,视而不见。如果让我伸出热情的手,我更愿意去拉哪一个呢?看!道理就这么简单,习惯于跟别人打招呼的孩子无形之中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把道理搞明白很简单,但做起来真不容易。中国人的孩子和其他族裔的孩子比起来,性格温和,沉默少语居多,我的大儿子就是这么一个主儿。自从他老妈明白了那个道理,立时三刻上纲上线的就开始要求他不仅要主动跟人家打招呼,还要适时的说谢谢,离开时说再见。无论跟大人还是同龄人说话时都要声音洪亮,看着对方的眼睛。见到女孩子要主动打破僵局,确保不冷场等等等等。那一年他大概不到十岁,所以可以说十岁之前他的关于礼貌教育领域还是一片处女地。

     俗话说的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为了把羊圈修结实,我采取了盯人战术。孩子们白天去学校,我当然也没办法了。但只要是在我视野范围内,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只要遇见熟人朋友,我就会提醒他们打招呼,说再见。去餐馆吃饭或去参加各种活动,只要别人提供了任何帮助,我都会提醒他们说谢谢。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别别扭扭,吭吭哧哧,经常是当着叔叔阿姨的面卡在那里,脸红脖子粗的不出声儿。慢慢的倒是张开嘴了,但蚊子一样的嗡嗡声,谁也听不见说的是什么。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掉链子让站在旁边的我觉得很尴尬,但我还是极少去强迫他们一次到位。不叫就不叫,不说就不说,这次不说,还有下次。时间长了,他们意识到了这个要求不是老妈心血来潮的突发奇想,而是有计划有预谋的一个长期项目。既然逃不过,还是妥协吧。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也发现每次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得到的都是长辈们热情的回应。每次跟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得到的都是赞赏的眼光。三四年下来,两个人好像已经改进了不少。走在路上看见爸爸妈妈的朋友会老远打招呼;去别人家参加Party,进门也会先叔叔阿姨的叫一圈再去玩儿;跟老师教练或者其他的成年人说话,也不再目光躲躲闪闪,问一句,答一个字了。就在我很欣慰地认为离革命胜利不远了的时候,现实又让我梦醒了。

     大儿子从小跳拉丁舞,最近刚换了个新舞伴儿。新舞伴是个俄国女孩,比儿子大半岁,也已然进入了青春期。两个人在练习跳舞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争执。对于节拍动作的意见不统一,让他们时常相互心生怨言。但基本是对事不对人,往往是这次生着气回家,下次又和好如初了。孩子们之间打打闹闹我也没当回事,直到女孩儿的奶奶有一次很严肃的问我;“Lilly,Alina跟我说,Daniel见到她从来不打招呼。每次来练跳舞都跟没看见她一样就走过去了。这是你们中国人的文化吗?” 闻听此言,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看样子见面打招呼的习惯确实非常重要,否则这脸都丢到国际上去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习惯自然的和人打招呼,更重要的是能够有礼貌,有教养的与人交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4, 2024-11-22 05:55 , Processed in 0.031016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