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纲
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于个性教育,家庭则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横贯中西文化之精华,纵取古今文化之精萃,融子女之天赋,因地制宜,尽情发挥。 在这一理念下,我们归纳出此法则介绍我们如何地把这一教育理念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一些具体措施。希望能为家长、学子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更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注入一种新的思维。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要以家庭建设为起点。父母和子女关系融洽,上下同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父母与子女沟通不良,互不信任,则事倍功半。 学习上要重效率,讲方法。要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为主,辅以刻苦精神的熏陶和磨练。施教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打疲劳仗。 培养子女,要尊重孩子天性,因势利导。识才、量才和用才三者并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子女才赋和潜力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施教时,行为规范宜严,籍以增强孩子的纪律观念,锻炼孩子意志力和刻苦精神;思维方式则要灵活,以激励孩子的原创思想和开启孩子的主观能动力。
精英的培养,又要高出一层,要以建设孩子的心灵为本,教孩子方方面面的技能为辅,两者缺一不可。有大志而无学识的人,只会夸夸其谈;有学识而无大志的人,只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玩弄雕虫小技。
教育,要做到心正术明。要入俗而不随俗;要敢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挑战自我,不要裹足不前;要有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不要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这样的家教法则,上不埋没天才,下可助上才晋为上上才,中才成为上才,下才变成中才。
用团队精神来建设家庭虽然不是家庭建设的全部,但却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谈到团队精神,很多人往往把它看成洋人的专利。其实不是这样,一旦我们把西方的团队精神与中国文化中重视的家庭观念相结合,它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空洞的口号。而是人人可行,行之有效的一把家庭教育利器。
第三篇:识才、量才与用才
家庭教育的最高宗旨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孩子的特长和潜力,要因才施教。
第四篇:行为与思想 为了让孩子达到行为规范,思想活泼的境地,我们在把握好孩子发展大方向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孩子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和难掌握的课题。
如果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们习惯于听命于父母,久而久之,他们的原创思想和开拓能力就会慢慢地消失了。
反之,如果无限制的给孩子自由时间和空间,而没有一定的纪律和行为规范加以约束,他们就容易失控甚至走向负面。孩子毕竟还是孩子, 他们对生活中各种诱惑的鉴别能力、社会阅历和自制力还远远不够。如果孩子对玩电子游戏、上网、读小说之类上了瘾,问题也就大了。 更不要说孩子拉帮结派、吸毒之类。
怎么调节这关系?我们认为应该以具体情况和孩子的特点来决定。 我们的作法是,首先阻断孩子上瘾和走错方向的问题。 喜欢交朋友的孩子,防止拉帮结派干坏事;喜欢电脑的孩子,防止上网和玩电子游戏上瘾;喜欢读书的孩子,防止读小说上瘾,等等。
在孩子行为规范上,父母的防范和执行措施要干净、力决、彻底,不要婆婆妈妈,给孩子有模陵两可的想象空间。我们一旦发现孩子在外面交了不当的朋友,有走向岐途的可能,没商量,没收手机,断绝来往; 在两姐妹读《哈利•波特》进入疯狂状态不能自制时,二话没说,焚书;在两姐妹一天到晚用IPOD塞住双耳,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时,对不起,IPOD成了锤下废铁。 孩子对新东西着迷,新茅坑三天香,可以理解,不然也太没孩子气了。可是待以时日,在一系列警告下还不能自制,父母就得横刀立马,快刀斩乱麻。
我们也常听到家长报怨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瘾,造成了不睡觉,不认真做作业,上课打磕睡,可是又不舍得把游戏机收了或砸了,这种报怨就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自由思想,孩子们也得要遵守我们的纪律和所定的行为规范。在此前提下,孩子们有他们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我们也为他们提供孩子大量、广泛的资源,比如各种报刊、杂志、科普、文学、历史、项目书籍,让孩子们无聊时翻翻看看;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她们尝试;为丰富生活学习社交,我们鼓励他们与朋友一道看看电影,逛逛商城,并向孩子提一些建议比如做个项目,举办什么活动等等。搞聚会,开party 则是我们家常事,每次开party,我们提供经费上限,她们自己报项目和筹划,她们玩得开心,我们看着乐意,皆大欢喜。
第五篇:个人与社会
我们的实践证明,社会实践和奉献精神利人利己。我们的做法是从简单的开始,先让两姐妹提供免费家教,随后做些义工,再创建义工小组,最后发展到二女儿直接参与欧巴马的总统竞选。这一路走来,两姐妹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从她们在各阶段写的一些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社会的参与使得她们的思想认知得到一次次的升华。
很多的父母都有道思想上的暗障,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领导力与学习成绩对立了起来。我们要为大家打破这道思想暗障。 比如,俩姐妹创建俱乐部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俱乐部的成功带给她们的自信和学习主动性是无法用时间衡量的。主动地学习一小时比起被动地学习两小时,谁强?当然是前者强,强多了。 更进一步,如果姐妹俩没有建俱乐部的经验,姐姐也就不可能再建校队,也就不可能在化学上杀进全国决赛。这种自我挑战激起的火花和动力是课堂上和题海中无法得到的。
再举个例子,有位中国的朋友,孩子在上小学,我们建议他,在周末,让孩子约几个同学,成立个游戏小组,玩一些有益的游戏,这个周末到我家玩,下个周末去他家玩,并且想想花招,组织组织,玩点小名堂。下一步,我们再建议他让孩子们来个作业比赛,谁做得好,下个周末就由谁决定玩什么游戏并去他家玩。这么一来,孩子玩得既高兴又有意义,学习既主动又积极,孩子和父母之间更亲密。这人人可行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回国,皇家举行国宴庆祝,哥伦布当然是风光无限,可有些王公贵族不服,出语不逊,想为难他。于是哥伦布出了一个谜,问如何把一个鸡蛋立在桌上,各位王公贵族,面面相觑,无人可解。于是他拿过鸡蛋,轻轻地一敲,啪的一下,蛋破了,也立了起来。他感慨道:事情就这么简单,问题是你能不能突破思想上的旧观念去做。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如要成功,孩子的意志力和刻苦精神都不能少。成功是努力和灵感结合体。家庭教育的目标是既要孩子付出努力,也不抹煞孩子的灵感。 在策略上,鼓励、诱导和督促三者并进。
父母要以最大可能地去激发孩子的自身求知的欲望,吊起他们的好胜的胃口。在具体的闯关和突破时,则要钉是钉铆是铆,严格要求,该退货即退货,该翻工就翻工。因为正视现实,刻苦努力无论如何都是学习和工作成功的必备条件。 在方法上,要强调效率不打消耗战,从小就给孩子们灌输大干苦干加巧干的思维方式。平时不要给孩子额外功课,作业完成了,质量能过关,剩下的时间由孩子自己掌握。如果父母见缝插针,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再加点私货。这样,在客观上就迫使孩子在学习时拖拖拉拉避免额外的没完没了的任务,从而养成不讲效率的坏习惯。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学习方法,有三大招数:扩张归纳法,密集突击法和巧记法。扩张归纳法帮孩子们打下长期和全面的基础;密集突击法用作短时突击,强攻各项竞赛和标准考试;巧记法应付一些需要背功的考试,此法在美国用的不多,但在国内高考,则可大派用场。这套方法保证了两姐妹可以在竞赛中取胜,在学习上突出,在其它的活动中精力充沛,处处有建树。
中美两国在教育上有很多的不同,可是有那么一点却又是那么不分彼此。那就是在高中的冲刺阶段,孩子们猛打消耗仗,晚上大战到两三点,第二天上课迷迷煳煳,没有效率,晚上再熬夜恶补。日复一日,效率不断下降,消耗节节上升,很多孩子就陷在这种怪圈里沉浮挣扎,更不要说什么课外活动,社区服务之类。父母也有个误区,感觉只要孩子坐下学习,心里就踏实一点。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很多时间,孩子们是人在心不在,把时间虚耗掉了。于是我们严格把关,要她们晚上十一点睡觉;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照样进行,用作学习的调节剂。孩子们也受到同学的影响,央求延长晚上学习时间,“他们都学习到两三点,我这样会被落下的。” 我们拒绝她们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只看效率,看结果。同样的效果,花的时间越少越好。”
|
GMT-4, 2024-11-23 16:45 , Processed in 0.023865 second(s), 18 queries .